(作者:白兆山)
万仞宫墙。原名仰圣门,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。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,所以正南门与孔庙视为一体。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,亲书“万仞宫墙”石额镶于门上,其意出自《论语》子贡语。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:“子贡的学问很深,比孔子还要强些。”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:“人的学问好比宫墙,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,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,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(仞:丈量单位,一仞约等于八尺),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,只有找到门,走进去,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,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!”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,于是将其改为“万仞宫墙”。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,换下胡缵宗书写的石额,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,即现在看到的“万仞宫墙”石额。
金声玉振。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:“孔子之谓集大成。集大成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金声也者,始条理也;玉振之也者,终条理也”。“金声”、“玉振”表示奏乐的全过程,以击钟(金声)开始,以击磐(玉振)告终。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,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。因此,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“金声玉振”。
棂星门。棂星门指的就是天门,喻尊孔如同尊天。“棂星门”三字,系清高宗弘历题。
太和元气坊。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(公元1544年),全为石质结构。 “太和元气”就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、最高贵的一面,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,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,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。
圣时门。据《孟子》记载:“孟子曰:‘伯夷,圣之清者也;伊尹,圣之任者也;柳下惠,圣之和者也;孔子,圣之时者也。’”意思是说,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。据此,清世宗于雍正八年(1730年)钦定孔庙正门名“圣时门”。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(1415年)。
弘道门。始建于明洪武十年(1377年),为当时孔庙的大门。“弘道”为清世宗据孔子“人能弘道、非道弘人”语命名并书写匾额。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,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。
大中门。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大门,称“中和门”,意为用孔子的思想处理问题都可迎刃而解。明代扩建庙改称“大中门”,赞孔子的学问是集人类知识之大成,中,取“中庸”之意。
侧门。
评论